“拼车”“拼单”“拼婚”?年轻人进入“拼时代”了吗

Connor 火必网官网 2025-09-17 1 0

夜幕降临,天津南开区的写字楼灯光渐次亮起。95后上班族小张熟练地打开手机,在某小程序上发起订单,20元的凉皮,经3位陌生人拼单后仅需9.9元。“省下的钱够买半杯奶茶了。”他笑着说。

这一幕正在中国各大城市高频上演,“拼车”“拼单”购物成为人们的习惯,“拼床”租房群涌现,“拼婚”攻略获点赞收藏,就连宠物医疗、健身私教、奢侈品租赁等都出现拼单身影。“拼”模式正以惊人速度渗透进当代生活的毛细血管,进入年轻人的生活。

万物皆可“拼”

25岁的小李在辽宁本溪生活工作,她经常会“拼局”打剧本杀、狼人杀。她把“拼局”理解为一种无可奈何,“实在凑不齐人时,我才会去和陌生人打本”。小李认为:“这种‘拼局’有时候会很奇妙,陌生的人扮演着亲属、恋人的角色,发生的故事很有趣。”

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,“拼”其实是建立某种生活关系的模式和途径,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。小李告诉半月谈记者,在剧本杀拼单中,很多人选择“恋陪位”,这是年轻人新的排解孤独、体验快节奏恋爱的方式。

吉林00后药剂师小赵是一个资深的“拼”旅游用户,“自己一个人出去旅游的时候,我会选择跟人拼住青年旅社”。除了“拼好住”,她还会选择“拼好玩”,比如在网络平台上寻找“旅游搭子”。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一些朋友,大家会迅速熟络起来。过后想想还挺有意思的,是一段津津有味的回忆。”

年轻人以“万物皆可拼”的生存智慧,找到了生活的平衡点,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群文化,成为他们应对现实挑战的独特方式。

“拼”背后的务实哲学

对于“拼”的生活方式,在广东读大二的祺祺说:“这样消费门槛降低了,通过拼单可以用更低的单价买到同样的东西,性价比提高,还可以体验到很多新的东西。”年轻人在“拼单”哲学里有着严谨的思路:品质第一,价格、实惠也很重要。“拼单”是更务实的消费形式,能够准确满足当下年轻人的需求。

“拼车”“拼单”“拼婚”?年轻人进入“拼时代”了吗

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宝义分析,年轻人“拼单”不只是为了节省开支,更重要的是,“拼”是一种社会行为。年轻人喜欢在“拼”的过程中获得与陌生人相遇的奇特体验,增强社会互动交往的愉悦感。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,“拼单”可以减少资源浪费,塑造更加经济、节约型的消费环境。

展开全文

深圳初中生小如告诉半月谈记者,她身边很多人会“拼团”买“谷子”(二次元周边产品)。“比如,官方旗舰店发售‘谷子’通常会有‘满赠’活动,但有的人只喜欢‘谷子’,有的人只喜欢赠品。‘拼团’能够把‘谷子’和赠品分开卖给需要的人,一般还有‘团长’来组织协调,这样不同的人都可以用较低的价格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。”

“拼团”这种深度互动的消费行为,反映了年轻人更为灵活、自主的消费选择。在社交媒体上,一些年轻人甚至把“拼婚”看作是宝贵的体验,通过共同筹办婚礼建立了珍贵友谊。“拼婚”并不只是为了省钱,而是代表一种更为轻量化、时尚化的社交方式,即把人生大事里的俗套虚礼仪式升级为互动性更强、体验感更丰满、个体或小家庭的社会化连结更广阔的社交活动。更轻松、更有趣的过程是选择“拼”背后最重要的因素。

让共享基因开出现代“拼”文明

当年轻人的“拼生活”演变为文化现象,一些争议也随之而来。19岁的小王在广州上大学,生活中时常和室友“拼单”,她说起一次比较尴尬的“拼单”经历:“奶茶商家出了4杯团购,但是可选的口味是固定的,这时会产生分歧,比如一个口味只有一杯,我想喝这个口味,室友也想要这杯,这个时候就比较尴尬。”

“拼”这一消费行为的实质是对消费者需求的一次再分配,因此有效的沟通是必要的。辽宁小李的“拼局”经历中,也存在“沟通不畅、不充分”的时刻:“一对情侣玩到一半开始吃饭,然后就不认真玩,导致我和我朋友花了钱但是体验感很差。”

“拼车”中耽误的时间、有些乘客存在的不礼貌不卫生的行为、“拼单”中的个体差异和观念分歧等等,都揭示了“拼生活”面临的挑战与问题。

中国社会文化始终存在共享基因,要想让“拼生活”获得更好的体验,关键在于建立规则。目前,上海已试点“共享居住”备案制度,各消费平台出台了具体的投诉举报监督机制,“拼单”平台也有相应的超时赔付机制、诚信信誉机制,这些尝试或许能勾勒出“拼时代”的文明轮廓。

站在更宏观的视角,这场“拼”热潮折射出年轻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重构,就像婚礼从“三无”(无接亲、无伴郎伴娘、无证婚人等极简婚礼)走向“三拼”(拼场地、拼服务、拼创意)。当物质丰裕遇到价值多元,新一代年轻人正用更为理性务实的价值观和开放包容的集体智慧,书写属于他们的生活哲学。

半月谈记者:曾晋

评论